前沿应用|基于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注浆过程动态在线监测研究

发布时间:2025-10-09 15:39

注浆是一种通过向岩土体或结构内部注入浆液,以填补孔隙、加固破碎层或阻止渗水的工程技术。其核心目的是提升介质的强度、降低渗透系数,从而改善安全性和耐久性。注浆技术应用广泛,在能源领域与岩土工程领域均有使用,例如:水利工程方向的大坝基底注浆加固防渗、矿山采矿注浆堵水与回填、土体的注浆改良等各个领域。

对注浆效果的评价,传统方法中常在注浆完成后进行现场的渗透实验判断防渗性能;或钻芯取样,实验室测量孔隙度渗透率等参数;或使用声波技术辅助判断孔隙填充度等等,这些技术往往都是在注浆完成,固化成型后进行监测,存在严重的滞后性,缺少了在注浆过程中的动态监测,对注浆的机理研究力有不逮。

低场核磁共振技术通过测量浆液中氢核的弛豫时间,能够在不破坏岩样的前提下,实时反映孔隙水、浆液及固体骨架的状态,有效区分不同尺度的孔隙水(宏孔、微孔),进而推算孔隙度和孔径分布,获得评估注浆填充效果的核心参数。在坝基、隧道、矿山及环境治理等多个领域低场核磁共振凭借无损、原位、对孔隙水高度敏感的特性,能够为注浆工程提供实时、定量的质量评估。

样品制备:

样品来源:人造岩心。

样品规格:圆柱体尺寸:直径 50 mm × 高度 100 mm 。

钻孔设计:在样品端面开孔,钻取5个适用注浆的孔眼。

图一开孔注浆后的样品

图二注浆核磁设备MacroMR12-150V-I

1.制备人造岩心,在岩心端面钻取孔眼,用于注浆。 

2.夹持器装样,安装注浆管线,调试核磁设备。

3.开始注浆,在注浆过程的开始-过程-结束等各阶段,进行核磁弛豫分析及成像分析的测试。

4.核磁数据处理分析。

图三注浆弛豫

图四注浆成像

1、根据图三注浆弛豫可知,随着注浆的不断进行,在注浆后期固化阶段,核磁信号不断降低,证明了浆液与岩心持续相互作用,水分不断参与反应,浆液逐渐固化。

2、根据图四注浆成像可知,核磁成像技术可以清晰展示注浆的内部注入过程,完整的表达注浆的非均质形态,解决了注浆内部“黑匣子”不可微观表征的问题。

随着低场核磁共振(LF‑NMR)技术的成熟,能够原位、无损地获取孔隙水分布、浆液固化进程等关键参数,为注浆质量提供实时、定量的监测手段,显著提升注浆工程的可靠性与经济性。

推荐:大口径核磁共振成像分析仪(MacroMR12-150V-I)

电话客服

电话:400-060-3233

售后:400-060-3233

微信客服
公众号
TOP

返回顶部